瞻礼最殊胜观音道场,观世音菩萨的礼物,你

农历九月十九日

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殊圣之日

出家的意思就是

出红尘之家,出烦恼之家,入解脱之门

放下世俗一切,自利利他

走入清净修行的法门

观世音菩萨出家日有何来历

观音菩萨是多劫以来的应化圣贤,年代邈远,其最初示迹因缘,已经无从稽考。在国内有两本书,一本为《编年通论》,一本为《汝州志》,记载著有关观音菩萨的事迹,可以作为参考。

《编年通论》第十卷说: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,严持戒律,道行高峻。有一天,他问天人,观世音菩萨的本迹因缘是怎么回事。天人告诉他,在过去劫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庄严王,他的王后是宝应夫人,生有三个公主,长公主叫妙严,次公主叫妙音,三公主叫妙善,观世音菩萨最初示现人间,是庄严王的三公主。

后来,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龄,大女、二女高高兴兴嫁出去了,就是三女儿妙善死也不肯出嫁,执意出家。妙庄王大怒,把妙善赶出王宫。妙善就到深山修行,后来庄严王得了重病,危在旦夕,需要亲人的一只手、一只眼来作药引子。大姐、二姐都不肯作出牺牲,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献出了自己的手眼,救了父亲的命。佛祖被其孝心感动,便给予她一千只手,一千只眼,使之成为千手千眼的观世音。

另有《汝州志》记载:在春秋时代,有一个楚庄王,他有三个女儿,三公主叫妙善。楚庄王有病,医生说要亲人的眼睛合药,病方能愈;妙善公主便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来调药给父王服用,果然治好了病,使楚庄王很感动。后来妙善公主出家,父王给地盖了一座寺庙,不久,妙善公主便出现千手千眼的庄严宝相。观音菩萨千手千眼的典故,据说与这个故事有关。

后来民间通常的说法,讲观世音菩萨是妙庄严王的三女,很可能是以上两说综合的结果。

观音菩萨的出家是因为父王反对观音菩萨学佛,最后不得不被赶出王宫,为了一颗虔诚求佛的坚定愿心,观音菩萨选择了青灯相伴。最终,观音菩萨的慈悲善行以及舍身救父的壮举感动了佛,修成正果。

目前,教内提倡的三个观音菩萨节日:诞生日、出家日和成道日,即是分别对应了观音菩萨化身妙善公主降生和修行的不同时期。农历的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化身诞生的日子,农历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出家的日子,农历六月十九时观音菩萨成道的日子。

观世音菩萨的礼物,你收到了吗?

每到观音菩萨的殊胜日,都会促使我们思考一个很重要的课题——为什么要出家?

佛陀出家、观音菩萨出家,是因为看到了所谓的“家”的虚伪性。在轮回的波涛里没有一样东西是固定的、是真实存在的。我们耳朵听到的是过去时,眼睛看到的是过去时,感受到的还是过去时。

我们根本不知道真实是什么,只是通过感官去感受内外的世界——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,就通过这些作出判断。

而所有这些判断,因为参照物是狭隘的、有色的,所以它也不是真实的。

最多是盲人摸象,只知其一而忽略了绝大部分的真相。所以出家不仅不是消极的,相反是生命成熟的标志。

悉达多太子看清了假相,越东门而出家,在菩提树下成道后,说出“奇哉!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”。

他向一切众生宣示:每个生命都有佛性,每个生命都可以勘破这个假相。

我们有时候把佛陀理解为“真理的人格化”,那观音菩萨呢?观音菩萨就是佛陀不忍众生苦的大悲心的人格化。

寻声救苦,“寻”这个字就代表观音菩萨不是等在那边,而是一直都在主动地寻找我们,这是对观音菩萨的赞美。

在这个无常变幻的世界,有佛菩萨罩着是很重要的。

观音菩萨来到这个世界,给我们带来的礼物不是我们命中该得的,而是观音菩萨无量劫修行积累下来的,这是菩萨的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。

我们每个人能踏上修行这条路是很不容易的,它不是必然,只是因为有佛菩萨在努力,是佛菩萨一直不曾放弃,所有的芸芸众生佛菩萨一个也不愿放弃。

所以,观音菩萨的心在哪里?是在悲悯苍生的泪水中。观音菩萨的修法是什么?是在悲悯苍生的泪水中闭关。

“善思如母众,难忍无量苦。忆念苍生情,世世永不离。”不离悲悯苍生之心,这就是观音菩萨的修法。

瞻礼最殊胜的观音道场

普陀山,是全国最著名最灵验的观音道场。寺院无论大小,都供奉观音大士。每逢农历二月十九、六月十九、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、得道、出家三大香会期,全山人山人海,寺院香烟缭绕,一派海天佛国景象。

普陀山是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,南北狭长,面积约12.5平方公里。岛上风光旖旎,洞幽岩奇,云雾缭绕。因属于海岛,海拔不算高,最高海拔佛顶山约米。

普陀山“第一佛国”牌楼。普陀山四面环海,风光旖旎,幽幻独特,被誉为“第一人间清净地”。山石林木、寺塔崖刻、梵音涛声,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。

普陀山“第一佛国”牌楼

浪漫壮阔的山海风光,曾经引发了无数诗人文豪无限遐想。他们跋山涉水而来,不吝笔墨,为普陀山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。

隽雅秀美的古诗词里,不仅记录着普陀山的无限风情,还有一个个令人神往的传说故事。

《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》

唐·王维

积水不可极,安知沧海东。九州何处远,万里若乘空。向国唯看日,归帆但信风。鳌身映天黑,鱼眼射波红。乡树扶桑外,主人孤岛中。别离方异域,音信若为通。

这是唐朝王维写给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的临别赠诗,唐代时,日本派遣了几百名遣唐使(相当于现在的留学生)到大唐学习。阿倍仲麻吕是其中最出名的学生,他改了中国名叫“晁衡”,跟王维、包佶等人交情不错。天宝十二载,他在普陀山附近渡海回国探亲,王维就写了这首《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》赠别诗。

普陀山普济禅寺前的海印池和御碑亭

王维这首诗说的是:东海上有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,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。日本在沧海的尽头,还是孤岛,你要是回到祖国,我们以后就很难通音讯了。

果然,阿倍仲麻吕刚出东海就遇上台风,船在海上漂了几天几夜。在长安的王维听闻消息,以为小晁魂归天外了,又写了首诗悼念这位“为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”,还好,这次王维的诗没有言中。但是后来小晁要回去探亲也就小心多了,最后终老于长安。

王维的这首诗中,其实也暗暗隐喻了“观音不肯去”的传说。

普陀山法雨寺千步沙滩

普陀山面海的观音菩萨像

《普陀山志》记载:唐朝时期,日本僧人慧锷入唐求法,从五台山请回观音像一尊,欲回到本国供奉,船行至普陀山时,遇怒海翻飞,船身触礁,不得前行。慧锷领会观音不肯东渡,便靠岸留下佛像供奉,这就是后来的“不肯去观音”。年,为纪念慧锷等人事迹,潮音洞上建了“不肯去观音院”。

“不肯去观音院”临海而建,独揽海天辽阔胜景,殿院内雅致清静,紫竹幽幽,浸润着佛韵禅音,一枝一叶,也好似充满了灵气。

浙江普陀山濒海的“不肯去观音院”

当我们礼拜观世音菩萨的时候,不妨观想一下,为何观世音菩萨要发如此大愿,诵持观世音菩萨圣号时,也要生起发愿学习他的信心。

念观音、求观音、学观音、做观音,每个人都能成为菩萨的一手一眼,都能成为别人生命中的观音菩萨,成就他人的同时就是成就自身。

恭迎观世音菩萨出家日之际

愿大家至诚奉行观世音菩萨教导

修大悲心,行菩提行,解脱苦恼

获得人生福乐

南无观世音菩萨

南无观世音菩萨

南无观世音菩萨

图文来源

十愿百科

摄影

桑吉扎西、泽莹、十愿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taishanshizx.com/tssly/11981.html

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当前时间: